現代的精品畜牧業需要人工種植牧草。我省主要考慮具有抗寒性、抗旱性、耐澇性、耐鹽性及再生情況。現在都是舍飼禁牧,牧草的豐產性引種以割草利用為目的,應選用生物產量高的牧草,在生育期方面應以一兩年生牧草為主。初期生育良好、短期收量高,且對肥效比較敏感的草種,如紫花苜蓿、白三葉、紅三葉、一年生黑麥草等。由于禾本科牧草第一茬草的收獲適期正值抽穗期,飼用價值前后變化很大,所以,大面積草地應配置抽穗期不同的牧草品種。 牧草利用頻繁,在考慮其生產型的同時,應優先考慮再生力強、密度大的草種,如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葦狀羊茅、牛尾草等。這類草種在低溫、短日照條件下,生物產量季節性變化平穩,耐踐踏,再生性好。牧草的質量主要是考慮其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和可消化率。同時,也應考慮牧草的適口性。 選擇適宜栽培的牧草種和品種必須根據本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牧草利用方式及牧草種和品種的適應性等三個方面來決定。如我省的羊草、苜蓿、沙打旺、胡枝子屬于適宜栽培區。 水分是牧草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而灌溉是提高牧草產量的重要措施。人工草地灌溉可使牧草產量提高3-10倍,甚至10倍以上,因此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最好對人工草地進行灌溉,可獲得高產。 灌溉的方法大致有漫灌、噴灌和地下灌溉三類。無論哪一類方法灌溉都要注意灌溉量、灌溉次數和時間。 一般來說,在生育期間牧草的灌溉量要比禾谷類作物的灌溉量高一倍以上。一般每畝牧草地每年的灌水量大概為250立方米,一次灌水量為80立方米。為保證灌水均勻,無論溝灌或漫灌,都要把地整平,盡量避免出現灌溉不均勻的現象。 當禾本科牧草的灌水量為土壤飽和持水量的75%、豆科牧草為50%-60%時,牧草生長最為適宜。如果水分過多則應及時排水,否則土壤通氣不良,影響牧草根系的呼吸作用以致引起爛根死亡。特別是在低洼易澇地區以及南方雨水多的季節,一般要注意開溝排水。 放牧或割草用的多年生草地,牧草全部返青之前,可以澆一次返青水。禾本科牧草從分蘗起到開花前,豆科牧草從孕蕾到開花前這段時間,可澆水1-2次,此外,在每次刈割之后必須進行灌溉,這在鹽堿灘上尤為重要。因為在刈割之后土壤水分蒸發量劇增,鹽分隨即帶到土壤表面,對牧草生長發育危害很大。冬季入凍前灌一次水,有利于牧草的安全越冬和第二年早春的返青生長。 一般牧草生長盛期都要求勤灌,然而對有紫花苜蓿的混播草地,為了維持紫花苜蓿所占比例,要灌一次能補足底墑的水,在生長期內不宜勤灌,因為紫花苜蓿怕積水,會爛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