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又俗稱褐斑病。可以危害大豆的葉、莖、莢、籽粒,但對葉片和籽粒的危害更為嚴重。在葉片上最初形成褪綠病斑,而后逐漸擴展成中間灰色,周圍褐色的病斑,其形狀和顏色極似蛙眼,所以該病也被稱作蛙眼病。大豆灰斑病可以引起葉片枯黃、脫落,嚴重影響產量。可引起籽粒斑駁,影響大豆商品品質。 灰斑病幼苗期發病時,子葉上產生半圓凹陷病斑,呈深褐色,天氣干旱時病情擴展緩慢,低溫多雨條件下病斑發展較快,可蔓延至生長點,使頂芽變褐枯死。大豆生長后期成株葉片受害,產生紅褐色小斑點以后擴展成不規則形。與正常部分分界清晰,這是區分灰斑病與其他葉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氣候潮濕時,病葉背面病斑中間產生灰色霉層,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互相連成片,最終使病葉干枯脫落。莖稈感染后,產生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豆莢感染后出現圓形褐色病斑。籽粒感病后產生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白。 大豆灰斑病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農業防治。合理輪作避免重茬,清除田間大豆殘體,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達到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收獲后及時深翻;種子處理。利用殺菌劑,例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1混合拌種可以有效降低灰斑病的危害,用量一般為種子重量的0.3%-0.4%;在后期種植管理期間,農戶可以采用敵克松可粉劑開展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患病狀況,也可以采用多敏玲,以大面積噴施的方式從而控制灰斑病。除了上述兩項農藥,也可以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在農田里開展大面積噴施,農戶需要把控施藥的重要時間,以大豆生長的出莢期及盛莢期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