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臍炎是指臍帶脈管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常因斷臍時消毒不嚴,犢牛互相吸吮臍帶殘段,或殘段長期受水液浸漬發(fā)生感染。臍炎初期,犢牛常拱腰,不愿行走,臍孔及其周圍發(fā)炎,疼痛,可擠出惡臭膿汁。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形成膿腫、腹膜炎甚至敗血癥,這時病犢體溫升高,呼吸、心跳加快,脫水,最后衰竭而死。另外,臍孔還可感染破傷風。 犢牛牛臍炎的治療,先去掉臍帶殘段,臍孔內及其周圍涂布碘酊,并做普魯卡因封閉。已經化膿、壞死的,先用3%雙氧水清理和沖洗,再用0.2%-0.5%雷佛奴耳液反復沖洗,然后涂抗菌藥等。出現全身癥狀的,應用抗生素。預防,斷臍要在臍帶脈搏管停止搏動后進行,并嚴格消毒。結扎剪斷的,結扎一定要確實。出生時臍帶一經斷離的,要詳細檢查脈管和臍尿管斷端是否確已封閉,并用5%碘酊浸泡消毒。每天兩次檢查臍帶殘段和臍部,并用碘酊消毒,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直到臍帶殘段干枯脫落。犢牛舍不能太擁擠,對有臍帶殘段吸吮癖的犢牛要單獨喂養(yǎng)和拴養(yǎng)。 犢牛臍疝是指腹腔內臟器官經臍孔脫出至皮下。常因犢牛臍先天性缺損、臍部發(fā)炎及其他臍部的損傷,造成臍孔的閉合不良、過大,在摔跌或強力掙扎時,腹內壓劇增,致使腹腔內臟器官(如大網膜、腸管、胃等)通過臍孔脫出至皮下而形成疝。在臍部可見球狀的柔軟隆起,觸診隆起內有滑動感,聽診有時可聽到腸管蠕動音,若疝內容物與疝孔發(fā)生嵌閉則無此現象。病初,用手推擠包裹內容物,可將其還納回腹腔內,若臍孔過大則松手后又會脫出。隨著病程的延長,疝的內容物可能與疝囊粘連而不能再還納回腹腔,同時隆起部皮膚出現水腫,多有熱痛反應。病程長者,常導致內容物循環(huán)不暢發(fā)生淤血、壞死。 防治方法:注意犢牛臍部護理,避免摔跌,及時治療原發(fā)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