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我省水稻苗期管理的關鍵時刻,稻苗根系發育的好壞直接受溫度水分的影響,決定著水稻壯苗的育成,也關系到將來的產量。 育苗先育根 俗語說根深葉茂,沒有說葉茂根深的說法,說明植物的生長關鍵是根系的發育好壞,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干旱等客觀原因葉片枯死了,只要根系不死,一旦遇到雨水就很快重新發芽生長。因此,有一種說法,育苗過程中“寧肯干死,不應澇死”干死也許有救,澇死就沒救。水稻根系發育不好,地上部長的再好,一旦通風就葉片水分蒸發大,而根系吸水量少,葉片打卷甚至得青枯病。水稻地上部溫度25-28度、水分多、肥力足時有利于莖葉生長。而根系則相反溫度16-20度、水分少、養分少有利于地下部根系生長。一般水稻根系生長需要至少5%的氧氣,而水中的氧氣含量只有0.3-0.5%,淹水條件下土壤中的氧氣含量更少,只有0-0.2%。根系的生理過程需吸收氧氣吐出二氧化碳,水分少就氧氣多,有利于根系生長。因此,育苗過程中不要急于葉片生長,重點放在根系上,控制溫度、水分和養分。 溫度管理 一般情況下出苗前不揭地膜,但出苗前如果出現外溫20度以上,不管出沒出苗必須揭地膜或通風,把棚內的溫度控制在30度以內,不然溫度高出現烤苗,嚴重影響出苗。出苗后至2葉一心前棚溫控制在25-28度,最高不能高于30度:2.5葉后22-23度,最高不能高于25度。一般晴天外溫與棚內溫度是2-2.2倍的關系。所以,出苗后只要天氣預報的最高溫度達到需要控制溫度近一半,早晨小面積打開通風口,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步擴大通風的力度,晚上蓋通風口,盡可能控制在水稻生長階段當時所需下限溫度。插秧前至少大揭膜自然練苗5天以上。 水分管理 出苗后出太陽前稻苗葉尖不吐水珠就馬上補水,下午葉片出現卷葉跡象就晚上補水,補水盡可能避免高溫。補水一定澆透,把上面澆的水與地下濕土連起來,有利于上面水蒸發時地下水給予補充,澆水次數明顯減少,提高地溫和根系發育。勤澆水不利于增加地溫,并且根系周圍水分過多,不利于稻苗扎根,容易徒長。出苗后檢查水分狀況時一定要仔細,如果發現有的苗盤大部有水珠,只有一兩塊小面積不吐水珠,說明這個點已經開始得立枯病,及時打藥可以防止擴散,挽救秧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