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全力做好“四新”文章。這是梅河口市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高質高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探索。近日,吉林省東部片區美麗鄉村建設觀摩培訓會在該市召開,與會人員對他們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 實施規劃引領,構建鄉村建設新格局 近年來,梅河口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面推進梅河新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課題,強化頂層設計,夯實工作基礎,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鄉村建設行動領導小組,書記市長親自掛帥,建立“三級書記”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難點堵點問題。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戶”攻堅行動,組織全市機關干部與農戶結對子。與高校共建“吉鄉農創園”,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校地合作、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 統籌城鄉規劃。編制《梅河口市鄉村建設行動五年規劃》,從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兩端發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梅河樣板”。 強化督導考核。建立“賽馬”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評比,運用“五化”工作法抓落實,實現工作任務清單化、進度圖表化,通過“比、晾、曬”讓各鄉鎮進一步看清位置、找準差距,并將“賽馬”成績納入年終績效考核。 推動產業融合,培育發展新動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因此,梅河口市結合市域實際,實施了農村產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制定《梅河口市農業產業攻堅行動實施方案》,依托“4+3”主導產業,實施了“十百千萬”工程和鎮村“雙百”“雙二百”工程。2022年,全市農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841元,位居全省第一。 加快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以鎮村集體和包保部門規模化種植為示范引領,帶動農戶參與種植,精選種植品種,實現頭茬和二茬菜有效銜接。打通倉儲物流各流通環節,為各鄉鎮配備冷鏈物流車,修建倉儲窖,從田地到餐桌“一站式”運輸。 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鎮村集體引領、農戶參與等模式,帶動鎮村集體和農戶發展肉牛養殖。全力推進總投資32億元皓月肉牛產業融合示范園項目建設,新建鎮村集體牛場80個、16萬平方米,帶動農戶2000余戶,肉牛養殖量同比增長52.1%。 搭建產供銷一體化平臺。市鄉成立工農商國有公司,采取“公司+鎮+村+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抱團合作、收益共享,統籌鎮村各類資源,尋找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建強完善基礎,提升人居環境新面貌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梅河口市緊緊圍繞保障改善民生,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先手棋”,在全省率先實施“百村示范”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和美鄉村。 開展“五大革命”。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拆亂、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對照“九有六無”標準,指導農戶做好園子、院子、屋子、房子、車子、票子文章。以垃圾清運、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改造、柴草垛搬遷為重點,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現以點帶面,連點成線。共打造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2個、省級美麗宜居村莊40個、“千村美麗”村74個、市級美麗村屯150個。 落實“三個一”制度。堅持一月一例會、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點評,對排名前三位的鄉鎮予以獎勵,對后三位的鄉鎮進行約談并實地督導。 注重“建管并重”。從制度、隊伍、經費等環節入手,制定管護辦法,壓實鎮村主體責任,組建鄉村保潔隊伍,市財政每年列資2000萬元,實現垃圾清運城鄉一體化。 堅持共建共享,書寫鄉村治理新篇章 鄉村治,天下安。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梅河口市從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入手,積極探索鄉村善治新路徑,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擴大基層治理“廣度”。推行“梅好積分”制度,將鄉村治理、志愿服務和文明創建等事務轉化為數量化指標,用“表現”換“積分”,用“積分”換物品,實現“小積分”撬動“大治理”。 提高基層治理“強度”。303個村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有效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形成學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風尚。 提升基層治理“溫度”。通過“挖掘一批新鄉賢,規范一個村規民約,整理一批家風家訓,建立十戶一組網格”工作法,營造文明鄉風。以文化活動為主線,組織送戲下鄉演出300余場,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