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進東豐縣東豐鎮太和村,一棟棟整齊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大棚里,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柿子苗和香瓜長勢喜人,不禁讓人眼前一亮,村民精耕細作田壟間,忙著掐尖、掰叉、拔草…… “自從村里發展棚膜經濟開始,我便承包了10幾棟大棚,種植香瓜和蔬菜,這一晃有8年時間了,過去種水稻年收入只有2萬元,現在每年都能掙10多萬元,這兩年可沒少嘗到棚膜經濟帶來的實惠啊!”太和村5組村民趙素梅一邊蒔弄棚內菜苗,一邊高興地說著棚膜經濟給家里帶來的收益。 近年來,太和村不斷加大棚膜經濟發展力度,積極推廣綠色蔬菜種植,累計帶動200余戶村民從事棚膜經濟發展、綠色蔬菜種植。 提起發展棚膜經濟的初衷,太和村“當家人”章永新最有發言權,他說:“2008年,縣里組織我們出去考察,當看到大棚種植香瓜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帶頭發展棚膜經濟,目的是想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章永新當年就收到了大棚帶來的“第一桶金”。 與種植玉米相比,大棚收入是玉米的10幾倍,這讓章永新喜出望外,第二年,身邊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太和甜瓜種植合作社,在“頭雁”帶領下,一起發展棚膜經濟。 截至目前,太和村共有大棚387棟,其中冷棚305棟,暖棚82棟,發展露地甜瓜200畝,以甜瓜種植為主,輔以食用菌、綠色水稻、綠色蔬菜,以及西瓜、油桃、葡萄等水果種植。大棚年總產值達600萬元,利潤100萬元。 太和村棚膜經濟不僅為農民增加了“來錢道兒”,還為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收入。 6組貧困戶李艷紅因病致貧,平日里在蔬菜大棚打工,每月都有2000多元工資,她說:“由于丈夫雙目失明,我不能外出打工,這些年一直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干活,守家在地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真是一舉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