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時下,在雙遼老百姓有這么一句順口溜:“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大操大辦少了,文明簡辦多了,節約風氣濃了……漫步在雙遼街頭,清新舒暢的空氣里充滿人與人之間純樸和諧的相處氣息,人民群眾正親眼見證這座城市因移風易俗而變得更加和美。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移風易俗是關鍵。 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形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雙遼市積極創新思路方法,在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文明上尋求新突破,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提升群眾素質,掀起移風易俗新風潮。 管治齊抓 持久移風易俗 萬民鄉風,旦暮利之。在農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社會,極容易出現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現象,長此以往,給村民群眾帶來越來越重的“人情債”負擔。面對不良風俗,雙遼人急尋破題之舉。 面對實際,雙遼全市動員、上下聯動,堅持黨委主導、鄉鎮主責、群眾主體的工作原則,整體推進,全市上下“一盤棋”,準確把握穩步實施、綜合施策、協調推進的工作思路,規范有效地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 全域推進移風易俗,在落細、落小、落實上持續用力。雙遼積極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厚養薄葬,杜絕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摒棄婚喪陋習,從部門到鄉村,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一次次調查研究,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場移風易俗的改革在黑土地上落地生根,文明新風吹遍遼水河畔,浸潤百姓生活。 制定符合雙遼實際、便于執行的《雙遼市移風易俗工作方案》。細化部門、鄉鎮(街)、村(社區)工作職責,切實把反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風陋習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婚喪喜慶每桌菜品、煙酒總價不超過300元,車輛不得超過10輛;婚喪事宜宴請一般不超過一天、一餐,每戶赴宴人員為1人,禮金不超過200元等具體標準,為全市移風易俗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營造氛圍 “宣”出鄉村好風氣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良鄉風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培育和涵養文明鄉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推進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雙遼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布《雙遼市推進移風易俗致全市市民倡議書》并制作成音頻文件,通過微信群、朋友圈、村屯大喇叭等載體轉發和播放,讓群眾眼看耳聽,入腦入心。 各鄉鎮街道通過制定倡議書、印制掛歷、扇子、懸掛條幅等方式全面加強宣傳;結合雙遼實際拍攝了多部移風易俗宣傳片、短視頻在官方媒體抖音、快手、微信等平臺發布,使全市移風易俗工作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走進雙遼市紅旗街道,處處都能感受到移風易俗的新風撲面而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標語、村規民約宣傳欄……在整齊的居民房襯托下格外顯眼。 2023年,紅旗街道以各村(社區)為單位召開動員會,向群眾發放《紅旗街移風易俗倡議書》7000余份,解讀移風易俗相關知識,在村(社區)顯著位置張貼宣傳海報、懸掛宣傳標語,組織志愿者入戶走訪、趕集日集中宣傳、文藝匯演等方式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形成了“移風易俗光榮、陳規陋俗可恥”強大輿論環境。 家住雙山鎮山玻璃村的楊和友,去年兒子楊成業被心儀大學錄取,三五好友都來勸說擺酒設宴。但是楊和友不為所動,耐心勸說親朋,拒絕大操大辦。他告訴記者,省去的人情錢,還可以用在孩子學習生活上,將來供讀孩子讀本科考研究生。“即使是一個普通村民,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將來才能在孩子面前,在親朋面前抬起頭、挺直腰桿。”他的一席話令親朋好友心悅誠服。 “引”出模范 “小組織”發揮大作用 婚喪嫁娶是老百姓的大事,移風易俗絕不能“一簡了之”“一禁了之”。雙遼堅持“疏堵結合”,為群眾需求找到出口。 成立紅白理事會替村民操辦,杜絕浪費和攀比,形成良好的鄉風民風,引導村民婚喪嫁娶事宜簡辦、新辦,耐心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對違反相關政策大操大辦的村民,定期張貼黑榜。 “現在大操大辦的少了,人情負擔輕了。”說起人情新風,柳條鄉萬斤村村民白云曇頗有感觸。 過去,人情支出占萬斤村村民收入的30%以上,成為小康路上的“絆腳石”。該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紅白事怎么辦,都有了標準,省錢省事省心。 目前,雙遼市190個村“紅白理事會”已全部組建完成,在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城文明風,滿城皆新景。截至目前,已成功勸導余事不辦近200件,雙遼正逐步成為“有人情味、無人情債”的首善之地。 摒棄陋習 村食堂“吃”出新氣象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曾經,雙遼農村紅白酒席上,攀比之風愈演愈烈,不少村民有苦難言。一旦家里辦酒席,村民們為了撐面子,到處借錢也要達到“餐標”。 柳條鄉是一個有著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鄉鎮,是典型的人情社會,婚喪嫁娶攀比浪費的現象之前在鄉里一直存在,引得村民十分苦惱。 為破除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柳條鄉設立了“移風易俗大食堂”,統一操辦場所、統一操辦標準。每當村民家中有紅白喜事都主動要求由“百姓大食堂”承辦,食堂飯菜價格實惠,漸漸地改變了村民們大擺宴席、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 “過去不少人家辦酒席都是大魚大肉、好煙好酒,一場席下來花費幾萬元,不僅浪費,還形成了攀比的風氣,現在村里大操大辦、胡吃海喝等陳規陋習不見了,群眾的人情債和經濟壓力都減輕了。”大食堂負責人馬志華說,大食堂自成立,村里的婚喪嫁娶幾乎都在這里辦,解決村民“面子”好看、“里子”受罪的“難言之隱”。 為了遏制盲目攀比,控制招待標準,留住村里的紅白喜事,王奔鎮寶山村建設了2500平方米的大食堂,一次性可安排26桌,為群眾提供文明節儉的婚喪嫁娶“一條龍”辦理服務,引導群眾摒棄相互攀比、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的風氣。 “道德銀行” 激活鄉村文明“內動力” 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越來越多的群眾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觀念入耳、入腦、入心。雙遼市將移風易俗納入“道德銀行”積分,創新村民道德建設模式。 在東明鎮道德銀行積分細則中移風易俗所占分值比例由原來的5分提高到12分,通過“道德銀行”積分獎罰制度,推動移風易俗與道德相互聯結,引導村民將移風易俗觀念刻入行動中。 柳條鄉將轄區內合作社納入移風易俗合作組織,通過設立年終獎金的方式引導村民遵守移風易俗規定。厚俗村將綠園時鮮果蔬基地納入移風易俗合作社,入社人員都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合作社章程規定遵守移風易俗的村民,年底按約定分紅,出現大操大辦等違反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的現象,取消分紅資格。 遼南街道工商村,“道德銀行”積分兌換圍繞凈美人居戶、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優秀黨員、優秀十戶聯防戶長、勤勞致富、模范脫貧戶等七個方面、52小項表現量化為積分,無論積分項目、積分標準、對應分值,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據可查。“一存一換”間,既倡導了文明新風,讓有德者有得,又激活了村民們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 榜樣作用 “激”出鄉村新面貌 群眾參與是文明鄉村建設的關鍵。雙遼市治理陳規陋習的同時,創新引導方式、豐富活動內容,鄰里守望、敬老愛幼、家庭和睦等新風尚在廣袤鄉村蔚然成風。 2023年,雙遼市下發《關于開展2023年雙遼市移風易俗先進典型評選活動的通知》,評選“孝老愛親好兒女”“婚事新辦好公婆”“弘揚新風好理事”等模范人物50人,移風易俗先進村10個,移風易俗好家庭10戶,在全社會倡樹了文明鄉風、婚嫁新風、和諧民風和社會清風。 同時結合“美麗庭院、干凈人家”、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積極性。 各鄉鎮街道也建立完善了移風易俗“獎勵機制”。雙遼市紅旗街道舉辦了“弘揚新風·榜樣領航”2023年度畢業生升學禮,為47戶升高中免辦和6戶升大學免辦的家庭佩戴大紅花,同時授予他們“移風易俗模范家庭”榮譽證書并頒發獎品;發放助學獎勵,鼓勵文明升學,讓不操辦的群眾有獲得感。 以德治潤人心,以小家帶大家,一位位榜樣人物,讓廣大村民見賢思齊,在鄉村營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逐夢沃野繪畫卷,和美鄉村看今朝。如今,雙遼農民的文化生活正日益豐富多彩、精神世界越發充實豐盈、內生動力更加激情澎湃,文明鄉風正勁吹希望田野、吹進百姓心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豐沃精神文明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