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眼下,正是水稻育苗的關鍵時節,雙遼市搶抓農時,引導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利用機械設備開展水稻育苗工作,同時加強科技服務,切實提高育苗質量和效率,讓科技助力春耕生產,提高育苗的質量和效率,為水稻豐產豐收“開好頭”。 清明過后,春意正濃。4月8日,在雙遼市雙山鎮秀水村水稻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兩棟育苗大棚格外顯眼,單棟占地2萬平方米。走進育秧棚,工人們在技術員的帶領下,有序進行著水稻育秧作業。 工人們正嫻熟地在育苗“流水線”上操作,一個個空苗盤整齊有序地放上傳送帶,機器便自動填入種子和營養土,播種均勻的育苗盤制作完成后,由工人集中放到提前整理好的苗床上進行發芽生長。放眼望去,數萬個缽盤整齊地碼在地面,蔚為壯觀。 “我們這個缽苗育秧機一天可以完成7000余盤,整個育秧過程高效便捷、省時省力,10天左右完成合作社247公頃水稻育苗工作。”祥泰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程顯鋒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與傳統水稻育苗相比,缽盤育苗,秧苗素質好、秧苗彈性較大、育秧效率高、移栽方式靈活,方便后期水稻拋秧,通過該技術可以實現水稻育秧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生產,能有效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水稻單產,促進水稻生產轉型升級,以技術創新保障糧食安全。 程顯鋒介紹,今年合作社兩棟育苗大棚采用了新型移動噴淋設施,可以更好地控制苗床的干濕度,而且通過自動化系統進行遠程遙控,控溫、控濕,能夠為秧苗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為實現集體和村民的“雙豐收”,祥泰種植合作社為周邊70余名村民提供了短期就業崗位。 育苗村民張洪軍算了一筆賬,流轉土地、合作社分紅、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賺10萬元。“我在合作社育苗一天150元,家里5公頃土地,今年按照1000元一大畝的價格流轉給了合作社,去年合作社分紅近1萬元,而且不用自己種地擔風險,旱澇保收。”張洪軍笑著說。 接下來,祥泰種植合作社將進一步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好育苗大棚發展棚室經濟,謀求特色化模式,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雙遼市綠色農業蓬勃發展。 水稻要豐產,育秧是關鍵。為保障春耕生產順利進行,雙遼市開啟春耕“加速”模式,因地制宜選優品,全力抓好水稻生產的指導服務和農資保障工作,邀請農技專家結合技術需求到田間地頭“傳經送寶”,及時解決種植戶在水稻育秧上遇到的技術難題,全面推進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糧食豐產、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在王奔鎮,雙遼市農機總站和當地農業站農技人員深入農戶家中進行技術指導,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向綠色高質高效發展。農技人員走進農戶家中,現場對農戶科學育秧進行技術指導,指導農戶要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做好水稻育秧工作,向農戶們強調了應該注意的重要環節,為提高水稻產量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農技人員還考察了播種秧盤的使用情況,同時對浸種情況也進行了現場查看,指導農戶要控制種子根、芽長度,防止種子病害的發生。與此同時積極向農戶宣傳各項惠農獎補政策,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近年來,雙遼市通過大力推行水稻育秧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生產,積極引導農民引用科學化、智能化技術,全程控制稻種催芽,確保發芽質量,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為傳統農業注入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全省千億斤糧食總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