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有效化解疫情對全省農業發展的影響,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奪取全年農業豐收的若干意見》。5月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對此進行解讀。共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省科技廳、省水利廳和省畜牧局的負責同志。 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首先介紹了《意見》出臺的背景、主要內容及特點和下步重點工作。關于出臺的背景,他說,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疫情點狀散發,農業生產面臨挑戰。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省政府出臺《意見》十分必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對抓好春季農業生產作出重要批示,突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我省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必須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政治責任。 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需要。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生產決策部署,把糧食安全擺上突出位置,充分體現了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堅定決心。此次出臺《意見》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抓好農業生產有關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對確保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確保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農業是吉林的優勢,抓好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事關全省經濟發展大局。我們必須有效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奮力奪取全年農業豐收,夯實農業基本盤,為全省經濟平穩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在談到《意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時,他說,《意見》圍繞奪取全年農業豐收,對我省糧食生產、畜牧業等方面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包括11個部分38條,可概括為:“12134”,即:“一個確保”“兩個加快”“一個創新”“三個推進”“四個強化”。 “一個確保”:就是確保糧食和大豆面積落實,夯實全年糧食穩產高產基礎。 “兩個加快”:一個是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組織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啟動肉牛養殖大村“一村一名大學生獸醫計劃”,加快生豬產業化大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千萬只肉羊”項目,同時抓好禽蛋、奶牛和梅花鹿等產業發展和品牌打造。另一個是加快推進溫室大棚建設,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提高蔬菜生產供應能力。 “一個創新”:就是創新經營服務機制,實施“耕耘者”振興計劃,推進農民合作社整縣質量提升試點和家庭農場示范縣試點創建,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三個推進”:一是扎實推進種業振興,加強種質資源鑒評和保護,加快優良新品種聯合攻關和選育,推進種子基地建設和種子產業“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二是推進農機產業改革創新,優化農機補貼政策,加快農機研發、制造、推廣一體化試點建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搭建資金、技術、項目等要素集成平臺,充分發揮示范區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四個強化”:一是強化耕地保護,主要是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多措并舉保護好黑土地。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灌區工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和智慧農業建設,切實提高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三是強化農業節本增效提質,主要是抓好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推進標準化生產,實施農產品品牌工程,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實現技術增產和“蟲口奪糧”。四是強化政策保障支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項目資金、科技支撐和金融服務,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和激勵機制,為保障農業生產提供政策支撐。 主要特點是,目標任務明確。明確把今年8800萬畝糧食包括464.5萬畝大豆播種目標面積落實到鄉村地塊。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50萬畝和保護性耕作任務3050萬畝。新增和改善農田灌溉面積33.4萬畝,新建各類棚室2.5萬畝。 支持力度大。安排中央財政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資金支持糧食生產。2022年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補貼標準達到1544元,比上年提高200元以上。對新建30畝以上棚室規模園區和棚室面積超過1000畝的縣(市)給予獎補支持。 考核措施實。增加糧食生產在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的權重,對糧食增產超過1億斤、貢獻率排名靠前的3個縣(市)在權重分值內分別給予10%、8%、6%獎勵分;對糧食生產先進集體給予大型拖拉機等農機具獎勵。 下一步,省農業農村廳將按照《意見》部署要求,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突出抓好糧食生產。一方面,我們將繼續督促各地落實好已安排部署的播種面積。另一方面,抓好當前春耕播種尤其大田播種,確保把地種在適播期內,努力實現一次播種拿全苗。據農情調度,截至5月6日,全省大田糧食作物已播種6057萬畝,其中玉米已播種5958萬畝,預計5月10日左右全省將完成玉米播種。同時,還要抓好水稻秧苗管理,確保5月底完成插秧。 加大黑土地保護。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加快推進3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基地和30個千畝級輻射示范基地建設。優化提升“梨樹模式”。啟動建設黑土地保護“一張圖”大數據管理平臺,構建天空地立體監測與預警體系。創建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5萬畝,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0萬畝。 大力發展現代種業。重點落實好國家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推進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和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生物育種和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種子研發水平。完善提升洮南市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推進馬鈴薯、大豆、人參等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和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公主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加大種業龍頭企業扶優力度,提高“育繁推”一體化水平。 抓好設施蔬菜生產。深入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建成設施蔬菜生產基地50個以上,建設棚室蔬菜應急保障基地100個以上,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和供給能力。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產品增值。謀劃政府專項債項目。組織開展“雙百共建”行動,遴選100位專家對接100個“菜籃子”生產基地,提供精準技術服務。 強化防災減災。制定農業防災減災保豐收預案。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及時開展抗旱澆灌、人工增雨、田間排澇工作。全面防御重大病蟲害,突出抓好草地貪夜蛾防控,加密布設監測設備,新增太陽能智能昆蟲性誘設備100個、專用誘捕器5.4萬個,做到早預警、早防控,一旦發現迅速消殺,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發布會上,省科技廳負責同志就為奪取全年農業豐收將要采取的支持措施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說,為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奪取全年農業豐收的若干意見》,省科技廳將圍繞實施重大項目、構建創新平臺、開展科技幫扶等方面,落實一系列務實舉措。 集聚優勢創新資源,圍繞農業生產重大需求,持續實施我省重大科技項目。突出抓好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良種選育與創制,著力實施“吉林省主糧作物良種科技創新重大專項”;重點聚焦黑土地長期“重用輕養”、耕層結構劣化、水肥保供能力急劇下降等問題,啟動實施“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全面對接肉牛種業創新、高效繁育、粗飼料開發利用、產品精深加工和疫病防治等產業發展迫切需求,啟動實施“吉林省肉牛產業化發展重大科技專項”;統籌布局高粱、花生、谷子、綠豆、小冰麥和薯類等具有我省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品種創新,啟動實施“吉林省特色經濟作物優質高效科技創新項目”。今年,擬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3000萬元。 突出示范引領,科學布局重大平臺,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一要扎實推動日前獲國務院批復的長春國家農高區建設,全面提升玉米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水平,建成在全國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示范區。二要圍繞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等主題,推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三要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布局,為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依托。 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黨的“三農”政策宣傳隊、農業科技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領頭羊作用。組織推動全省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田間地頭,采取點對點、面對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扎實有效的實用技術推廣、生產技能培訓、科普知識宣傳等幫扶活動,助力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為我省奪取全年糧食豐產豐收貢獻科技力量。 省水利廳負責同志就保春灌方面的工作介紹了情況。他說,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部署,省水利廳立足行業職能,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將奪取全年農業豐收作為首要任務,抓緊抓實全省大中型灌區春灌供水保障,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著力為全省糧食穩產增產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超前部署,科學調度,保障大中型灌區春灌供水安全。省水利廳先后于2月25日和3月19日發出通知,對全省保春灌供水作出安排部署。指導各地根據水庫可供水量和灌區需水量,算好水賬,科學制定春灌供水計劃。加強流域內水量統一調配,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用水需求,對水庫可供水量不滿足灌溉需求的,全力攔蓄桃花水;對地表水無法滿足春灌需求的地塊,啟用灌溉井抽取地下水保障農田供水。同時,全省117處大中型灌區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組織人員對泵站、水閘等工程設施進行維修養護,確保正常運轉。按照農時,自4月下旬開始,全省大中型灌區自西向東陸續開閘供水。截至5月5日,已有32處大中型灌區開始供水,較往年提前1周左右。接下來,根據需要,其他灌區也將適時開始供水。 多措并舉,搶抓工期,加快推進在建工程進度。受氣候和灌溉供水影響,灌區工程只能在春灌前和秋收后施工,工期十分有限。我們組織在建白沙灘、秦家屯等8處大中型灌區搶抓春灌前有限時間,加大人員、機械設備等施工力量投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工程建設。目前,共完成投資3000多萬元,改造渠道20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120座。 打破常規,壓茬推進,確保工程早日發揮效益。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奪取全年農業豐收的若干意見》,一方面加快推進今年國家下達我省的永舒榆、梨樹等4處大中型灌區項目前期工作,克服疫情影響,打破常規,通過線上視頻會議組織專家評審,采取容缺受理的審批模式,加快工程設計批復,為工程早日開工建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工程建設,對于堤頂路等部分不受灌溉影響的建設內容,在灌溉期不間斷施工,搶回被疫情耽誤的建設工期。指導建設單位在灌溉期提前做好秋季工程建設的準備工作,秋季停灌后立即施工,確保完成年度工程建設任務。以上12個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建設完成后,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積90萬畝,新增糧食產量1.6億斤。 聚焦“千億斤糧食”工程,在著力抓好大中型灌區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做好土壤墑情監測和水庫蓄水形勢分析,加強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全力抵御水旱災害,為奪取全年農業豐收作出水利應有貢獻。 畜牧業是我省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省畜牧局負責同志就推動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的情況作了介紹。 他說,近年來,全省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養殖業產值已占據農林牧漁業的“半壁江山”,成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22年一季度,全省畜牧業有效克服疫情影響,豬牛羊分別發展到1531萬頭、417萬頭和759萬只,同比增長10.1%、9.4%和29.6%;養殖業產值達到339.3億元,同比增長3.1%,實現了“開門紅”。在保障疫情期間全省肉蛋奶供應的基礎上,為平衡全國畜產品市場供應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加快全年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為實現奪取全年農業豐收貢獻更多的力量,我們將采取以下6項措施: 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堅決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責任,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管行業必須管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督促指導市縣畜牧部門和涉牧企業落實好《吉林省畜牧相關行業企業疫情防控工作手冊》《關于加快推進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要求,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嚴防“兩疫”疊加,筑牢產業發展安全屏障。 抓好畜牧業復工復產工作。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按照《全省畜牧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紓困,“一對一”破解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確保涉牧企業“應復盡復”。強化對畜牧業生產的指導,加強畜禽生產和市場價格動態監測,定期發布市場預警信息,引導企業和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抓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落實肉牛產業化大項目包保責任制,對新建的58個肉牛養殖項目和在建的63個肉牛產業化大項目實行清單式管理,“一企一策”打通堵點難點,加快優勢產能釋放。加快推進我省肉牛種業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好胚胎移植、基因編輯等前沿關鍵性技術研發應用,搶占國內肉牛種業創新制高點。依托“吉牛·云上繁改貸”金融產品,為繁殖改良員提供4500萬元凍精采購全額貼息貸款,加快肉牛良種繁育進程。 抓好畜禽產品產銷對接。組織省內屠宰企業與養殖企業建立“點對點”運輸供應模式,保障省內市場供應。鞏固擴大“京津冀”主銷區市場,深化吉浙、吉粵、吉滬等產銷合作,加強冷鏈設施建設,加快畜產品由“調畜”向“調肉”轉變。 抓好惠牧政策落地。加快生豬調出大縣、基礎母牛引進、一季度開門紅、秸稈飼料化利用等惠牧政策落實,持續開展“送技術、送資金、送服務”為主題的進企入戶服務活動,推動政策直達基層、直達受益主體,推動養殖場戶實現節本增效。 抓好金融要素供給。持續放大畜牧業專屬金融產品、政策性保險及“強牧貸”風險金等金融政策覆蓋范圍,加快整村授信、活體抵押的推廣普及力度。組織吉林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大型養殖屠宰加工企業開展銀企對接,解決好流動資金缺口問題。積極爭取政府專項債項目,加快資金撥付使用進度,促進項目早投產、早達效。 發布會上,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還就推廣“梨樹模式”,加強黑土地保護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說,“梨樹模式”是我省經過多年實踐、總結應用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能夠有效蓄水保墑,培肥土壤、減少侵蝕,節本效果顯著,增產效果明顯,實現了改善土地、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對“梨樹模式”給予充分肯定,要求我們“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這為我省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省始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綜合施策,堅定不移把“梨樹模式”作為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不斷進行優化提升,持續擴大示范推廣面積。 今年,國家安排我省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3050萬畝,我省按照《2022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要求,遵照“穩步擴面、質量為先”原則,實施范圍以中西部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優先保障典型黑土區需求,繼續擴大適宜區域推廣面積。穩步實施差異化補助,按照玉米秸稈覆蓋量劃分3個檔次進行補貼。同時,加大整體推進縣支持力度,穩步推進縣鄉村級高標準應用基地和實施效果監測點建設。啟動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保護性耕作作業監測,免耕播種機安裝實時監測設備同步上傳,固化保護性耕作地理坐標,實現全省統一管理。目前,國家下達我省的12億元保護性耕作補助資金已提前撥付到全省各地。據調度,截至5月3日,全省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275.92萬畝,已完成全年任務面積的41.83%。投入免耕播種機27622臺,安裝檢測設備38987臺,實施主體數量達到15607個。 2019年以來,我省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每年新增1000萬畝以上,實現“三連增”“三跨越”,為全年糧食穩產高產和黑土地保護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