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下,海蘭江畔,藍天白云映襯下的勇成村干凈整潔,“玉姬朝鮮族大醬加工廠”就坐落在這里。醬廠院內,壘砌的三口鍋灶被擦拭得一塵不染,臥室窗前擺放的一排綠植透露著女主人積極的生活態度。 玉姬姓俞,朝鮮族,62歲。她2002年到韓國打工,一干就是15年。玉姬打工時發現,用傳統手工方式制作的大醬很受歡迎,于是決定回國做大醬。2016年,玉姬帶著打工的積攢回到家鄉,開始了大醬創業路。 圖為龍井市勇成村的玉姬朝鮮族大醬加工廠。這棟朝鮮族民居不僅是俞玉姬的大醬加工廠,也是她平日生活的居所。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手工制作朝鮮族大醬是個費力活。黃豆洗凈加水悶漚20天,發酵熟透形成醬塊,加水泡制半個月,用稻草燒火熬出醬油,注水、加鹽拌醬,再次發酵儲存兩個多月……整套工序要小半年光景。 成排醬缸堆放在玉姬朝鮮族大醬加工廠牌子下。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1斤黃豆能出2斤大醬、1斤醬油。朝鮮族手工大醬講究‘手味’,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按比例制作,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制作周期,差一兩天也不行,否則味道就變了。”玉姬始終以“醬人”精神,認真對待每一缸大醬。 俞玉姬和她的醬缸。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過去,制作朝鮮族大醬是朝鮮族婦女的“必修課”。近年來,耗時費力的手工制作大醬逐漸被機器生產取代。老的不愛做,小的不會做,朝鮮族手工制醬技藝瀕臨失傳。 從3000斤到7000斤,玉姬醬廠規模逐年擴大。在最忙碌的一個月,她會請周邊村屯的年輕人來幫工。“年輕人邊學邊掙錢,大醬技藝不能斷呀!”玉姬說。 俞玉姬在家中。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兩個儲藏間內,幾十個醬缸整齊排列,貨架上擺放著成品大醬和醬油。產品包裝上除了訂購電話,還有一個二維碼。“都是回頭客,微信下單,我到延吉發貨。”玉姬制作的大醬和醬油10元一斤,在延邊地區很受歡迎。 俞玉姬打掃廠房衛生。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機器雖然也能做醬,但很多人懷念手工制作的醬,覺得味道不一般!”勇成村黨支部書記姜東哲對“玉姬大醬”贊不絕口,“玉姬打工這些年攢的錢足夠她在城里買房安度晚年,但她仍愿意回到村里創業,傳承朝鮮族大醬制作技藝,這份執著讓人佩服。” 俞玉姬清理制作大醬的醬缸。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近年來,隨著家鄉發展加快,以及當地返鄉創業政策的吸引,像“醬嬸兒”玉姬一樣從外地返回的人越來越多,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