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地處吉林西北部的鎮賚縣,它有著“白鶴之鄉”的美譽,卻飽受著貧困的煎熬。農村人口17.3萬人,其中貧困村8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884戶,貧困人口3607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以上。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鎮賚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在攻堅中直面問題,在破題中勇于擔當,不斷謀求脫貧攻堅新突破,探索實施了一批符合縣情、符合實際的特色做法和創新模式。嫩江之濱掀起了脫貧攻堅的洪濤巨浪,莽原葦海吹蕩起治窮致富的浩氣罡風…… 戰區管理 建最強指揮部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有高端謀劃,指揮得力,才能決勝千里。為此,鎮賚縣建立了“1+N”領導體系,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框架下,分設28個專項小組,縣級領導人人抓扶貧,行業部門各個用真勁,形成了縣委統領、黨建引領、盡銳出戰、全員參戰的工作格局。實施“戰區制”管理,建立包鄉領導、包保部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鄉鎮、村六個層面責任清單,確保責任明晰,任務精準,落實到位。實行嚴格的跟蹤督查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標準。帥旗所指,三軍用命,攻城拔寨,一往無前。 精準發力 啃最難硬骨頭 鎮賚縣脫貧攻堅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扣“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和退出指標,逐項對標補短,實現創新突破。 突出抓好縣級層面大項目帶動,化解一家一戶項目小散弱、風險難控制、收益難保證、增收難持續的弊端。建立了“1+4+X”產業扶貧體系,“1”是針對82個貧困村,投資3.1億元,每個村建設1個5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4”是針對59個非貧困村,采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投資2.5億元,建設了4個大型養殖扶貧基地,實現所有貧困戶扶貧產業全覆蓋。不僅保證了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直接分紅,而且通過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X”是同步組織鄉村實施庭院經濟、萬棟日光大棚、中低產田改造等產業項目,確保每個貧困戶有兩項以上產業項目,實現再疊加。農業部大興安嶺南麓片區部際聯系會議在鎮賚召開,重點總結推廣了產業扶貧鎮賚模式。 切實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全部投入到脫貧攻堅項目建設,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硬任務全部達標。投資2.5億元用于安全飲水改造,讓全縣所有農村居民都喝上了安全水;投資6億元用于農村道路建設,新建村屯道路1100公里,貧困人口出行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創新提出并實施了D級危房除險加固模式,得到國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廳的認可和推廣,三年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10314戶,所有貧困群眾都住上了安全房。 認真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實現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學生;積極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全縣141個行政村全部建設了標準化衛生室,全部配備了合格村醫,貧困人口參合率、常住貧困人口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均達到100%,全縣18家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報銷”。 傾心為民 凝最深魚水情 按照習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的指示精神,鎮賚縣的脫貧攻堅戰廣泛動員、全員出戰,全縣189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結對包保141個行政村,8935名黨員干部結對包保18884戶貧困戶,采取“1+1”結親幫扶、“4+4”精準幫扶、“1×5”互助幫扶三種模式,落實各項精準幫扶措施。扶貧工作者滿懷真情,將心比心,以誠換誠,通過真、準、實的幫扶措施,將黨和政府的溫暖注入貧困者心田。 黨風新,民心振,干部親,群眾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心同德日月新。 2018年4月,在確定了“脫貧摘帽”目標的前提下,全縣范圍內又打響了“653”百日攻堅戰。縣委一聲令下,全縣近萬名包保干部集體下沉駐村,圍繞村屯綠化、環境衛生、庭院經濟等重點工作實施集中攻堅。上至縣委書記、縣長,下至剛剛參加工作的姑娘小伙,全部進入“五加二、白加黑”工作狀態,大家白天下鄉幫扶,晚上開會辦公,“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不保證休息”。落實扶貧產業、推進危房改造、發展庭院經濟、整治環境衛生,困了累了就地打個盹兒,人手不夠扶貧干部親自駕車上陣,病不礙事兒就繼續堅持勞作……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全縣各級干部用掉皮掉肉的“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和黨的“形象指數”, 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支持,真心擁護,真心滿意。 黨的政策給予安全感,努力奮斗產生獲得感,不懈追求才有幸福感。這是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鎮賚縣廣大農民最深切的體會。 百日攻堅戰,全縣共栽植各類樹木179萬株,清理陳年垃圾220萬方,清除殘破土墻1700公里,拆除破土倉房7000多所,騰退新增庭院種植面積5.9萬畝。經過整治,村屯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倒、畜禽亂跑、農機具亂放等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街路整潔,庭院青青,綠樹成蔭、鮮花夾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扶貧干部的真情付出,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真心支持,真心擁護,真心滿意。 不行春風,難得秋雨。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扶貧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在各級包保部門的傾力幫扶下,截至2018年底,鎮賚縣82個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三年完成貧困人口退出18827戶、35972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20.9%下降到0.06%。2019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在全省率先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7月,代表吉林省接受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查,高質量通過第三方評估。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進一步下降至0.02%。 決戰到底 結最實脫貧成果 脫貧摘帽以來,鎮賚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繼續保持攻堅責任不變、幫扶對子不散、駐村隊伍不撤、資金投入不減、工作標準不降、紀律要求不松的攻堅態勢,著眼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眼補短提升、形成常態、促進長效,動員全縣干部群眾繼續發揚首戰精神,以“四個聚焦”為重點,攻堅再發力,決戰再沖鋒,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摘帽不摘責任,在持續落責上再加壓。 深化“三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落實,縣鄉村三級書記用腳步丈量民情,對18884戶貧困戶進行覆蓋遍訪;實行縣級領導帶頭,對目前尚未脫貧的18戶35人進行“三位一體”包保,擰緊螺絲扣,一錘一錘敲。 摘帽不摘政策,在鞏固提升上再加勁。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持續在“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金融扶貧、生態扶貧等方面加大幫扶。2019年累計投入5.5億元用于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讓政策支撐更有力、更持續。 摘帽不摘幫扶,在深化措施上再加細。141支駐村工作隊、8301名包保干部隊伍不撤、結對不變;實行包保清單制,重點對未脫貧戶、邊緣戶、監測戶實施定向、定點精準包保,使幫扶更有溫度、有力度。 摘帽不摘監管,在從嚴監督上再加力。組建專業隊伍,開展基礎信息、項目資金、產業風險、扶貧作風監管專項行動,將政策、資金用規范、落到底。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鎮賚縣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道路上一路走來,踏實篤定,步履鏗鏘。而今,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鎮賚人民,正在為致力解決相對貧困、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積極努力,一幅鄉村振興、共奔小康的絢麗畫卷正在鶴鄉大地鋪陳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