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合同在借貸法律關系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擔保形式,不少人會出于情誼而對他人的借款進行擔保或在他人的借條上隨意簽名。那么在他人簽訂的借款合同上簽名是否就要承擔保證責任呢? 案例 劉某因資金周轉向王某借款,但王某要求劉某提供擔保。在簽訂借款合同時,劉某找來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閆,但未說明需要小閆提供擔保的情況。劉某和王某簽訂借款合同后,小閆在合同最后處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注明了日期。眼看約定的還款時間已到,劉某一直未還款,王某找到劉某后發現他已無力償債,遂找到小閆承擔保證責任,要求其償還劉某所欠借款。小閆表示他簽字只是見證這二人的借款事實,并沒有擔保的意思,沒有還錢的義務。 那么,小閆是否需要承擔保證責任呢? 法條鏈接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一條規定:保證合同是為保障債權的實現,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保證人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條規定:他人在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或者借款合同上簽名或者蓋章,但是未表明其保證人身份或者承擔保證責任,或者通過其他事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出借人請求其承擔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普法講堂 本案中,小閆在借款合同上的簽名,雖作為事實存在,但其本身并不自動等同于擔保行為的確認。關鍵在于,小閆雖在借款合同上簽名,但并未表明其是保證人身份或者承擔保證責任,通過其他事實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因此,從法律層面講,他無需為這筆債務承擔保證責任。 一個簽名關系到責任承擔與否的問題,應當謹慎對待。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人情關系,不好意思讓債務人和保證人把保證責任寫清楚,以為簽了字就算是保障了,但實際上這樣是無法證明擔保行為的,債務也就失去保障了。 同樣,簽名者應在簽名時注明身份,簽名前一定要看清是不是有類似愿意承擔擔保責任的文字表述,切不可隨意在他人的借條上簽名,否則就會給自己加上不明不白的擔保責任。 作者:程韻竹 責編:張立蘊 初審:張立蘊 復審:石巍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