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浩是土生土長的琿春市哈達門鄉新華村農民。1992年,21歲的崔元浩不甘貧困,四處尋找致富門路。這時他得知一家建筑陶瓷廠急需包裝用的草繩子,他覺得能掙到錢,就聯合村民利用本村的稻草打草繩。打了兩萬捆草繩,除去成本,每個村民創收3000多元。 1994年,崔元浩從市外貿部門爭取到種植出口韓國的特產作物蘇子的訂單,于是他就組織村民開始種植蘇子。村民們還沒有大面積種植蘇子的經驗,他邀請鄉農科站技術人員為村民舉辦技術講座,學習蘇子種植技術。從4月中旬蘇子播種到9月下旬收獲的5個多月時間里,遇到了許多病蟲害等技術問題,崔元浩一次次跑鄉、市農科站,幫助村民討方法、買農藥,為村民的蘇子豐收付出了許多辛苦,帶領村民邁出了發家致富的第一步。到2001年,新華村蘇子種植面積已由當初的10公頃發展到近300公頃,年產值220多萬元,帶動村民靠種植蘇子擺脫了貧困生活。為了更好地帶動村民共同闖市場,崔元浩組織村民成立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增加出口蘇子種植面積,讓全村農民一起發家致富。 2004年,32歲的崔元浩當選新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發動黨員討論如何帶領村民進一步延長增收致富鏈條,決定在黑土地上做文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新華村水田地多,土質肥沃,水質好,生產的大米深受消費者青睞。如果生產綠色有機大米,一定會成為村民致富的好門路。于是他帶領村民開始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并于2011年成立了專業農場,以種植綠色有機稻米為主導產業,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走上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種植綠色有機水稻讓新華村火了起來,有機大米遠銷長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價格比普通大米翻了好幾倍,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2006年,崔元浩爭取資金270萬元,修建了9公里村道,改善了村里道路狀況;投資120萬元為426戶村民安裝了自來水;投資30萬元修建了黨群活動室;2013年爭取資金80萬元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幾年來,新華村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率先進入小康社會,致富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