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花,馬蘭花,開放在六月的草原。馬蘭花,馬蘭花,一身傲骨映著那藍天……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的心就會為之動容。一抹鄉愁從心底油然而生,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歌聲飄向那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飄向那綠野環抱中的田園老家。 老家地處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這里沒有歌曲中令人神往的大草原,卻有著千里沃野的玉米黃金帶和盛產四粒紅花生的萬頃良田。老家的原野上生長著一種綠色植物,它的學名叫馬藺,鄉村人通稱馬蓮,馬蘭花則是文人對它的雅稱。它的葉子密度緊湊,呈放射性生長,花期5月初至6月末。花朵藍紫色,是鄉間原野上開花最早,花期最長的一種野山花。只因在田邊地頭上隨處可見,人們向來對它不屑一顧。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牲畜不食,任人踩踏的普通野草而已。 而對地處第二松花江沿岸下坎地帶的人們來說,它與日常生活卻有著密切的關聯。因其根系發達繁殖力強,具有抗干旱、耐鹽堿等特點。作為水田堤壩蓄水固土和防洪護坡的天然地被植物,被世人譽為千年不死草。而我對它刮目相看卻出于一種別樣的情懷。 那是30年前的一年春天,我和愛人趕著老牛車去往三十里外的姐姐家幫助插稻秧。看到水田堤壩護坡上,叢叢簇簇肆意生長的馬蘭花。因有河水的長期滋養,看上去要比平原陸地上的莖葉粗壯,植株高大,花朵肥碩。這奇異的景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決定臨走時挖一墩帶回家美化庭院。愛人聞聽笑我眼界狹淺。他哪里知道女人的心思,這豈止是一墩普通的馬蓮?這里面飽含著一奶同胞姐妹手足之情。
1976年9月9日,縣里啟動了一項大型農田水利建設,暨人工修建“引拉”工程。因時間緊任務重,全縣出動各村所有年輕力壯的男女民工進入施工陣地。十八歲的姐姐也參加了這場規模宏大的“引拉”工程大會戰。或許是出于天緣巧合吧,十年后,姐姐竟然嫁到了她曾親歷這項工程的拉林河畔一個小漁村。從此這里便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姐姐在村小學教學,家里種了好幾畝稻田,姐夫在引拉灌區管理局上班。每年春天我們都來幫忙栽水稻。 老牛車載著我和那墩馬蓮回到家,我一點點把它從整體分成若干個分枝,然后挖坑、澆水、移苗、培土,親手把它們栽植到了庭院墻外的樹床上。那時候農村環境臟、亂、差,說是樹床卻沒有幾棵樹,我家就成了小村里第一個搞綠化的示范戶。 經過悉心的管理,分蘗后的馬蓮吸收了旱地土壤里的養分,開始出須扎根,逐漸由枯黃到綻放綠色。每天出行或勞動歸來,我都要查看一下它們的長勢。5月初的一天清晨,我走出大門外驚喜地發現,幾株馬蘭花出乎意料地開出了藍紫色的花朵。嬌艷欲滴,亭亭玉立。立時吸引了村路上的行人紛紛駐足觀看。 誰知一天傍晚外出回來,突然發現有幾只散養的雞鴨在花叢間放蕩不羈,竟然膽大妄為地俯臥在馬蘭花上嬉戲玩耍。我氣惱地趕走了雞鴨,找來一些竹竿,在四周圍上了一圈整齊的柵欄。就這樣看護著馬蘭花蓬勃地生長,安然地度過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花期,它也伴隨著我度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苦樂年華。 據史料記載,馬蘭花因根系發達,極富韌性,不易折斷。莖可編席,莖心可燃燈及入藥。葉堅韌,可系物,亦可造紙,根可制刷子。故稱:馬蓮。可見它不僅是一種綠化植物,對人類還有著特殊的貢獻。明代詩人吳寬如此盛贊馬蓮: 薿薿葉如許,豐草名可當。 花開類蘭蕙,嗅之卻無香。 不為人所貴,獨取其根長。 為帚或為拂,用之材亦良。 根長既入土,多種河岸旁。 岸崩始不善,蘭蕙亦尋常。 古人尚可把這普通的馬蘭花與名貴的蘭蕙相媲美,足以見證它的超凡脫俗,值得世人贊賞。 若干年后的今天,人們的生活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姐姐一家離開小漁村搬進城里多年。我移栽的馬蘭花也跟隨我的房屋一起更名改姓,永遠留在了田園老家。當我從縣城再次來到這里時,馬蘭花花期已過,正結苞打籽準備孕育著新的生命。此情此景,讓我百感交集。惟一能做的是和它合個影,留下永久的紀念。 但愿以后的人生歲月里,這家主人不要把它根除。更希望每年春天故地重游,都能親眼看到它盛開的花朵。 雖然時光不能倒轉,但是落葉卻可以歸根,這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任憑世事如何變遷,馬蘭花將永遠綻放在我的心里,無法從記憶中抹去。 |